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

葉老師寫給小小音樂家的第131封信-->【孩子的想要與不想要,就是決定孩子要不要繼續做這件事情的關鍵?】

葉老師的話 -【孩子的想要與不想要,就是決定孩子要不要繼續做這件事情的關鍵?】

  孩子的想要與不想要,就是決定孩子要不要繼續做這件事情的關鍵? 

  這是多年來教育越來越難的關鍵點~家長越來越不理性了!還有家長越來越忙,所以懶得去跟孩子在他不願意的事情跟他虛耗,乾脆順著孩子比較快。


  再來就是,現在家長生得少,每個都過渡溺愛,且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過渡溺愛孩子,所以,不忍看到孩子哭以及孩子鬧脾氣;希望孩子永遠笑臉,希望孩子永遠都能夠快樂無憂無慮的學習,我知道現在台灣家長有一派是這樣:不要強迫小孩,小孩想要怎樣就怎樣,順應他所有的需求發展...
  老實說,這樣的教育觀念並無所為絕對的好與壞,但是如果太過順著孩子,就會導致:再撐一下孩子就會度過瓶頸期,結果因為順著孩子所以就放棄了!還會導致:小孩子到最後一事無成(什麼才藝什麼技能沒有一樣精通)

  我覺得更誇張的事情是,有一派家長完全把學任何東西的決定權交給孩子。所以開始要練習寫功課等”不那麼快樂”得事情開始,小孩子”本能性”得說不要學,家長竟然就跟孩子說:那就不要學,學你想學的就好。
  還有,有些才藝課的老師僅僅是用討好的方式教小孩,比方說整堂課講笑話,請吃麥當勞,糖果餅乾,娛樂性質的上課方式,小孩當然回家說喜歡要繼續學,家長也沒有好好探究小孩子要與不要的理由,反正:小孩的意見最大,小孩的意見就是圭臬!小孩子就是皇帝。

  但是在這篇文章,葉老師我想澄清得很大觀念是,我不是要家長逆向孩子的意見做決定,更不是要以高壓逼迫孩子的方式做任何事情,這樣子孩子長期下來身心也會有問題。
 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重要的關鍵是:
同理心,理解,理性,陪伴,引導,激勵,借力使力。

  我覺得理解孩子本來就是好逸惡勞的本性非常重要,孩子不是神,任何孩子都喜歡輕鬆,但是家長要知道,童年就是訓練期,所以你要在這段時間你要陪伴他度過他覺得辛苦的事情,所以陪他練琴,陪他寫功課,語言和緩而堅定。

  另外,”引導”跟”借力使力”是多數家長比較沒有這個觀念,家長可以跟老師一起鼓勵孩子,父母有時候太常跟小孩相處的確會有所限制,另外,以學音樂來說,帶孩子看適合的音樂表演,帶他們聽聽厲害的年輕世代演出,都有助於增加他們的興趣,還有,孩子在玩玩具或者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,可以播放古典音樂的CD,讓他們體會寧靜的音樂(如果家長有興趣,我可以告訴您們哪些音樂適合聽),學英文的多待孩子閱讀英文繪本,學科學得多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跟特展,我覺得利用專業的營造效果,會比父母苦口婆心在某些時候更加有說服力。

  其實我覺得有很多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,最重要的找對老師,環境;家長理性堅持都很重要!當孩子跟你說不要的時候,不要慌了急了就下決定,你順著孩子一次,未來就更多後遺症在後頭,但不要用打的,強迫的,逼迫的~借力使力不費力,用心陪伴,理性溝通。

-